中国市场经济之痛
● 丁斗(北京)
市场经济从来就不是万能的。当中国义无反顾地拥抱它的时候,心理得有承受力。用中国的古话说,世上万物相生相克,祸福相依,有利必有弊。用西方的谚语说,世界上哪有免费的午餐呢。
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进程,就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在1949年之后的近三十年,中国享受了计划经济的好处,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但也承受了计划经济的弊端和痛苦,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长期困苦,这迫使毛泽东之后的中国领导人寻找改革开放之路。
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享受了市场经济的好处,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实现了经济繁荣和国家进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9%以上,体现了优越的经济效率。但是,正如历史上市场经济曾经给西方工业国家带来很多痛苦一样,市场经济现在深入中国,其缺陷和弊端也渐渐浮现和累积起来。
市场经济牺牲了社会平等
市场经济具有两个根本性的缺陷:第一是牺牲平等,造成社会贫富悬殊和社会公正的丧失,第二是周期性的经济调整和衰退。
中国因市场经济而造就的经济繁荣通过奥运会这个平台放大镜似地展示给世界之后,现在不得不面临市场经济的这两个根本性缺陷,感受到市场经济的痛楚和惩罚了。
现在中国的社会平等和公正问题已经累积到一个尖锐的程度。经常发生的群体突发性事件就足以说明社会矛盾的难以调和。由基尼系数反映出来的收入差距,呈现出总体上升的趋势。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中国的基尼系数从改革开放之初的0.3上升到2004年的0.465,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接近拉美水平。
而且近几年来,中国的基尼系数进一步上升。这表明贫富差距已经突破了合理的限度。具体而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高低收入群体差距进一步拉大。中国经济增长率是世界最快的,但同时也变为不公平社会。
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迟迟没有有效地建立起来,“共同富裕”的口号越来越像一句空话。几年前中国媒体和舆论还讨论共同富裕的问题,现在几乎见不到,估计心已经冷了。最能体现社会公正、给人以希望的医疗、教育和住房,现在成了新的三座大山:看病难、读书难、住房难。
周期性的经济调整和衰退
雪上加霜的是,现在的中国经济面临着周期性的经济衰退和调整。
当前,中国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资产价格泡沫的破灭、固定资产投资的放缓,以及全球金融危机所导致的出口萎缩,全球供给和需求格局的变动,大宗商品价格的上蹿下跳,通货膨胀的高度不确定性等因素,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空前的挑战。
在1990年-1991年、1998年-1999年,中国经济进行过两次较大的周期性调整,增长率明显放缓。第一次调整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运行挤出泡沫的内部冲击,第二次调整的原因则主要是东亚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这两次调整的规模都不大。
而这一次中国经济面临的周期性调整,既有80年代末期那种内部冲击,也有90年代后期那种外部经济冲击。在内外夹攻下,估计这次必然要进行深度调整,规模会远远大于前两次。
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周期性调整和衰退迟早会到来。所谓永远的持续高增长是不可企及的神话。
躲不开的市场经济之痛
西方市场经济发展了几百年,就是克服市场经济这两个根本性缺陷的几百年,其间经历过战争、社会危机和革命风潮,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市场经济才稳定下来,呈现出骄人成就,招唤着第三世界国家和前社会主义国家走市场经济之路。
中国人在潜意识里,总以为自己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似乎可以比别的民族聪明一点,可以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走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这种大跃进式的思维根深蒂固,口头上“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但一遇到实际问题,那种自我聪明的感觉往往就一发不可收拾地出来了。
其实,中国完全可以借鉴西方的经验教训,可以少走弯路,但若以为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可以完全避免市场经济的痛楚和困难,那就太过高估计了自己。
中国经济的未来,既要解决长期累积的社会不平等问题,也要解决周期性的经济调整和衰退。但是,既然选择了市场经济之路,就要心平气和地接受市场经济的痛楚和无奈,并采取适当的因应措施。
作者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者